伊尹、彭祖、易牙、詹王为何被称为美食开山祖?-西安唯典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来历传说

伊尹、彭祖、易牙、詹王为何被称为美食开山祖?

发布时间:2019-08-23
来源:西安唯典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我们天天都在品尝各种美食,但大多数人不了解在“厨神”界被公认的,又有历史记载的则是这三位:彭祖、伊尹、易牙、詹王的来历及历史。

他们或有烹饪理论流传后世,或有高超烹饪技艺载入史册,在中国烹饪开创时期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厨师的始祖。下面来自西安唯典陕西小吃培训中心的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百六十行,除了“行行出状元”外,也各有各的祖师爷。就烹饪行业而言,其祖师爷,依时代的先后,计有彭祖、伊尹、易牙及詹王四位,合称“四大厨神”。其中广为世人所熟知的,首推伊尹,其次为易牙。

伊尹、彭祖、易牙、詹王为何被称为美食开山祖?


烹调之圣伊尹

出生地:陕西合阳

伊尹是商代开国君汤的阿衡(即宰相),其名为伊,尹是官名。据《吕氏春秋》的说法,他本是个弃婴,因有人(即庖厨)抚养至成人。汤求才若渴,闻伊尹贤能,请有莘氏让贤,但有莘氏不肯。此时,伊尹亦有意愿追随商汤。汤于是想了个两全其美的法子,请娶其女为妻,有莘氏大喜,派伊尹为陪嫁的媵臣,这是他们君臣遇合之始。

真相到底如何尚不得而知,但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的情节,却精采绝伦。汤得伊尹后,便在太庙斋戒沐浴,点燃火炬祭祀,并以牲血抹身,以示崇隆尊重。明日设朝相见,伊尹乃“说汤以至味”。汤闻其言后说:“这些美味可以获致吗?”伊尹回道:“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接着他开始长篇大论,表示三群之虫,水居者味腥,肉玃者味臊,草食者味膻,即使有些臭恶,只要用对法子,都可变成美味。大凡味道之本,水为先决条件。五味三材(五味为咸、苦、酸、辛、甘,三材是水、木、火),九沸九变,全靠火来调节,有时得用武火,有时须用文火,掌握其中诀窍,才能减腥、去臊、除膻。若想要调和其味,必须用甘、酸、苦、辛、咸这五味,量的先后多少,其中虽然细微,但有一定准则。它们在鼎中的变化,可精妙到颠毫,就算心里有数,言语无法说明,心思不能晓喻,其精微之处,就好象射箭、驾车一般,也如同阴阳的变化与四时的运行。所以,其滋味才久而不坏,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过,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这番话打动了商汤,于是任命伊尹做宰相。伊尹主政,国家大治,经革命后,代夏而有天下。商汤去世,伊尹续秉国政,历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之后,太甲即位,“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流放的三年间,伊尹摄行政权,主持国事,诸侯来朝,百姓归心。等到太甲“悔过自责,返善”,伊尹将他迎回,并还政给他。太甲乃“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造就太平盛世。太甲崩后,子沃丁继位,伊尹死于任上。他总共辅佐过五位天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愧为一代名相兼名厨。

我们现由伊尹所说的烹调理论及他对食材的了若指掌观之,实已掌握美味的关键所在,学养丰厚,并世无双。可见,想要成为名厨,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艺,同时还要有选材眼光。清代美食家袁枚曾说:“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伊尹得兼二者之长,北京大学教授王利称其为“烹调之圣”,实非过誉之词。

伊尹亲炙的美味,见诸史料者有鹄鸟(即天鹅)之羹,商汤尝罢大悦,对他和羹调鼎的工夫非常推崇,经进一步深谈后,才知这位烹饪高手尚有安邦定国之才,遂委以宰相之职。在《楚辞天问中》,有“缘鹄饰玉,后帝是飨”之句,指的即是此事。今“割烹要汤”、“调和鼎鼐”、“伊尹事汤”等成语,皆典出于此。又天鹅不浴而白,一举可致千里,食之益人气力,可利五脏六腑,现在岭南之地,仍以它为珍馐,足见影响深远。

伊尹的著作,除赫赫有名的“伊训”外,据晋人皇甫谧《甲乙经序》等文献记载,伊尹对本草的药性及食品卫生亦有相当研究,曾著有《汤液经》传世。

伊尹、彭祖、易牙、詹王为何被称为美食开山祖?


御用厨师易牙

出生地:江苏徐州

与伊尹在食界等量齐观的历史人物当为易牙。其事迹载于《左传》、《史记齐太公世家》、《管子》、《淮南子》、《列子》、《战国策》、《论衡》等古籍中。他老兄烧菜、辨味的工夫,的确高人一等,故孟子谓:“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台湾地区餐饮烹饪界,至今仍多以易牙为行业祖师,年年举行祭拜,四时香火不绝。

易牙,雍人,名巫,又名雍巫,狄牙。他不只精于烹调,而且长于辨味。在调味方面,“酸则沃之以水,淡则加之以咸”(见王充《论衡谴告篇》);辨味本领更是高强,“淄渑之合,……尝而知之”(见《列子》)。淄水、渑水皆是齐国境内的河流,将这两条河的水放在一起,他居然能辨出何者为淄水,何者为渑水,百不失一。原本为寺人(即太监)的他,有宠于齐桓公的夫人长卫姬(即卫共姬),后因寺人貂的引荐,才有机会献珍馐给齐桓公品尝。齐桓公好吃,便说:“子善调味乎?吾尽尝天下之味矣,唯蒸婴儿之味未尝。”善于逢迎的易牙,于是“蒸其首子而献之公”,从此之后,亦有宠于齐桓公。

两年后,齐桓公亦卒,原先已树党争立的五公子利用这个机会,开始互相攻击。原即受宠于长卫姬的易牙,乃先下手为强,与竖刁杀群臣,立公子无诡为国君,太子昭投奔宋襄公。宋襄公便率诸侯兵送太子昭而伐齐。齐人恐慌,乃杀其君无诡,立太子昭为国君,此即齐孝公。

失去政治舞台的易牙,据说跑去彭城(今江苏徐州),师承彭祖厨艺,终成一代大厨。故有诗云:“雍巫善味祖彭铿,三访求师古彭城。九会诸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公。”不过,易牙的为人固然令人不齿,但高超的手艺却获后世的认同。早在北宋时,杂曲《太平歌词》中的“十女夸夫”,便将易牙列为厨行祖师。另元末明初韩奕所撰的食经,更名之为《易牙遗意》,其推重可知。

伊尹、彭祖、易牙、詹王为何被称为美食开山祖?


烹饪鼻祖彭祖

出生地:江苏徐州

彭祖原名籛铿,乃帝颛顼的玄孙,因其“好和温和”,受帝尧的赏识,受封于大彭(今江苏徐州),故又称彭铿。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与道家的始祖老子齐名。据晋人葛洪神仙传的说法,他“善养性,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其出处应是《楚辞·天问》所记载的:“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彭铿因在商代为守藏史,在周代时担任柱下史,活到八百岁,由于高寿,故称之为“祖”。《神仙传》形容他“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活身为事。王闻之,以为大夫,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善于补导之术,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丧妻四十九,失五十四子……”此外,他也经常独自云游,不乘车马,并有“或数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的能耐,且深得养性之方,是以“年二百七十岁,视之如五、六十岁”。所记虽荒诞不经,却充满着神话色彩。不过,后世养生长寿之书多托名彭祖所撰,其较著者,有《彭祖养性经》、《彭祖摄生养性论》及《彭祖养性备急方》等。

雉羹烧得一级棒的彭祖,其另一名菜为羊方藏鱼,灵感却来自其子夕丁。相传,有一天夕丁捕获了一条鱼,请其母烹制,其母正煮羊肉,便将羊方剖开,将鱼藏在肉中,等到菜烧熟后,母子二人共食,吃得津津有味。彭祖恰巧返家,闻羊肉有异香,问明其中缘由,马上如法炮制,果然鲜香非凡,此菜经历代传承改进,现成为徐州传统名馔,与徽菜中的鱼咬羊及京菜中的潘鱼齐名,号称鱼羊合烹的三大美味。

伊尹、彭祖、易牙、詹王为何被称为美食开山祖?


鸡粉始祖詹王

出生地:湖北广水

詹王又名詹鼠,湖北广水市(原名应山县)人,出生于战乱纷飞的南北朝时代,从小机智聪明;长大后拥有精湛的厨艺和仁爱的情怀,并在不断的烹饪实践中,将野山鸡煮熟后磨制成鸡粉,制成调味料,是鸡粉调味料的先驱。

据说,詹王原来是一位御厨,手艺高超,每天给皇帝做饭菜。由于皇帝荒淫腐化,贪得无厌,昏庸暴戾,每日花天酒地,吃尽了人间的山珍海味,吃什么都觉得不够味。有一天,皇帝召见了这位姓詹的御厨。皇帝说:“到底天下什么东西的味道最美?”忠厚老实的詹厨师答道:“盐的味道最美!”他以为不管什么馔佳肴都离不得盐,于是如实回答,哪知道这下惹了大祸。这位皇帝认为盐是最普通的东西,天天都吃,有什么味道美的,只不过是奚落我不懂饮食之道,于是下令将詹厨师推出斩首。

詹厨被杀,御膳房的其他厨师都吓得不得了,都不敢为皇帝烹制的菜肴中加盐调味,怕犯欺君之罪掉脑袋。皇帝接连十多天都吃着无盐的菜,虽是山珍海味也索然无味。而且出现了全身无力,精神萎靡不振的现象。经御医诊断,才发现皇帝的病是因为不吃盐引起的。皇帝这时才醒悟,原来詹厨师的话是对的。于是,这位皇帝悔恨不已,摆出了开明君王的姿态,并决定追封詹厨师为王,还规定在詹厨师被杀的忌日即八月十三日,让老百姓祭祀。

后来,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三日都要聚会,缅怀和祭奠祖师爷—詹王,同时也交友联谊。

詹王的传说反映了烹制菜肴用盐调味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盐对人体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也对詹王的遭遇惋惜和肃然起敬。

詹鼠经常把狩猎回来的食物采用蒸、煮、煎、炒等方式烹饪,并喜欢在烹制的菜肴中加入自制的野山鸡粉,味道非常鲜美,伙伴们都非常喜欢吃詹鼠做的东西。

继承了父辈的乐施精神,詹鼠经常帮助乡亲们,制作自己拿手的葱花饼献给乡亲们吃,并组织成立“詹鼠会”,专门救济贫苦的人们。在当地享有很好的口碑。

总地来说,彭祖和詹王二人,史料记载较少,有些实属流传。易牙黯然退出政坛,却在食林大放异采,换得千秋万世名,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由厨入仕的伊尹,理论与实务兼具,先良厨兴邦,再良相辅国,从烹调而及于治国,是个不世出的英雄,誉为食中之圣,岂只无愧而已!

伊尹、彭祖、易牙、詹王为何被称为美食开山祖?

想了解和学习正宗陕西小吃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18109282056,来自西安唯典陕西小吃培训的小编会不定期的发表一些陕西传统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简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西安唯典学小吃哟,小编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绍过各种小吃技术、配方、设备、文化、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