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帕帕头上戴,
家家房子盖半边,
板凳不坐蹲起来,
面条宽得像裤带,
锅盔大得赛锅盖,
油泼辣子一道菜,
秦腔大戏吼起来,
姑娘嫁人不对外。
陕西八大怪指的是关中八大怪,关中地区(大致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秦岭以北,黄土高原以南)出现的八种独特的传统民风民俗。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关中地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陕西关中地区,沿袭历史民俗,形成了生动有趣“八大怪”,以其“古风古韵古长安”的独特魅力,成为外地游人探寻的一大热点。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关中八大怪”有时被称作“陕西八大怪”,但这是不完全合理的。实际上“陕西八大怪”中的风俗仅出现在关中一带,在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并非如此。陕西省地理纬度跨度极大,从北至南存在陕北(黄土高原为主)、关中(渭河平原为主)、陕南(以秦岭以南的汉水流域为主)三大自然条件、文化差异巨大的区域。以关中一地的风俗概括整个陕西,存在以点概面的概念缺陷,亦多表述为“关中八大怪”以去除歧义。
虽然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咱们还是要任性的说道说道。
“蹲景”成为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最有名的亮点,这一怪独步天下,关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绝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实属一种硬功夫。关中人把蹲叫圪蹴(gē jiu),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关中人喜欢蹲是从古文的“坐”演变而来。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将膝盖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压在双脚后跟上。
典故一:《史记》中记载荆轲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无法拔剑,逃避中又忘记拔剑,只好绕拄周旋。
典故二:东晋有个“身无长物”的典故,说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风俗。此风尚的转变应在晋以后,关中地区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势稍有改变,膝盖不着地了,大腿压在小腿肚子上,就变成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风尚也就世袭了下来。
为什么要把房子盖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贫穷。这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实现了关中人少木多土的盖房理念。传统的关中院落进门有一道叫照壁的墙,往里左右都是厦子房,最里面是安间正房。关中有顺口溜“有钱住北房,避风又向阳。”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间房,也有根据院子走向盖的厦子房。这种格局的四合院是关中居民的主流。
关中地区因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
过去人的生存环境差,黄土高原上风刮尘扬,烈日毒辣,关中一带的中老年妇女都喜欢头上顶一幅大手帕。手帕前边的两只角打成两个“结儿”用发夹别住,后面的两只角任其飘拂。戴手帕的目的,既可以防止太阳直射头顶,同时也起到了防尘的效果。
关中的面条特别宽,好似腰带一般,人称“裤带面”。正宗关中人做的面比现在城市里通常所吃的“裤带面”更为夸张: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一根面 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与硬币差不多,似足“裤带”,一根面条有时足够一顿饭。面煮熟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 很光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
锅盔是一种形如锅盖的发面饼,草帽大小,成品重量足有10斤左右,吃时切开,可一连吃好几天,而且炎夏半月不变味,隆冬百日不变质。相传,女娲在骊山“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死后被尊为“骊山老母”。为了缅怀这位造福人类的女神,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女娲生日这天,人们都要烙饼纪念。饼烙熟后,先向房上扔一 张,叫做“补天”;再往地上扔一张,叫做“补地”。既是补天补地之饼,当然就越烙越大了。
油泼辣子是关中人家的看家菜,不论是拌面夹饼,还是啜粥吃馍,都少不了它。故有“无辣不下饭,无辣不成席”之说。人们都知道四川、湖南人最爱吃辣子,殊不知关中人把辣子视命根子。
这里唱戏指唱“秦腔”,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一是舞台 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观众也连声叫“好”,当地 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嫽咋咧(好极了)。
想了解和学习正宗陕西小吃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18109282056,来自西安唯典陕西小吃培训的小编会不定期的发表一些陕西传统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简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西安唯典学小吃哟,小编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绍过各种小吃技术、配方、设备、文化、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