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酱油源于华夏,公元755年以后,我国酿造酱油技术由鉴真大师传入日本。
中国酱油历史悠久,有两千年的酿造历史,始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一词的在宋朝。后相继传入日本、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
酿制日本酱油材料只需黄豆、小麦、盐和水。制造方法和过程类似于酿酒:大豆浸软蒸熟后和烘炒过的小麦一起混合,并在上面洒麹菌(此为制麹)。制麹的关键在温度,太热或太冷都会影响麹菌的生长。
约3天后,大豆上面就会布满麹菌,此时再把制好的麹放进大木桶里,并加入塩水混合成泥糊状(这叫诸味、醪、もろみ)。最后再发酵熟成压榨火入(加热杀菌)、过滤和入瓶。
其实单从原料的大豆以及小麦来说,中国也有较好的产品,所以不能说用了日本大豆及小麦的酱油就一定好。但是,在酿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里,日本有着中国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水
从刚刚工艺来看,可以知道日本所用的高盐稀态酿造法中,需要用到大量的盐水。日本很多酿造工坊都是使用当地的地下水以及海盐来进行酿造。日本的地下水水源清澈,可以取之即饮。而中国即使是使用高盐稀态酿造工艺的企业使用的大多都是经过处理过滤的地下水,虽然达到了食品生产标准,但是也时常有爆出中国地下水有大量无法过滤的有害物质残留。
2、菌种
日本又伊鲜酱油酿造时使用的菌种是一种独特的叫做“アスペルギルスオリゼー(Aspergillus Oryzae)”菌种。这种菌种由于日本的特殊气候和在江户时代的人工选择性的培养从而演变出来的,目前被发现仅存于日本,甚至被誉为日本的“国菌”。日本每个酱油厂里寄宿者的菌也是工厂最重要的宝物,很多日本酱油工坊中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在酿造工厂里产生了很多优质的微生物,这也是日本每个酱油工坊酿出酱油味道会有微妙差异的原因所在。
3、恰当的酿造时间
日本酱油的酿造工艺是通过对温度以及PH等的对发酵的精细控制,从而使酱油的口味、品质更佳。有很多人误以为酱油就像酒一样,酿造时间越长越好。其实不然。按照日本酿造工艺,酱油口感最佳的是酿造6-8个月。酿造时间过长,酱油咸味越重,与其他味道的平衡就会失调。国内有些商家倡导酱油酿造时间越长越有价值的,多为用于宣传而捏造出来的概念。
日本酱油分5种:浓口、淡口(薄口)、白酱油、再仕込酱油和溜酱油,不同的酱油各有特色,用途也不一样。不同区域的日本人对酱油的喜好也不同。
浓口酱油
80%的日本酱油都属浓口,运用最广泛,关东人最爱浓口酱油。日本的三大酱油厂ヤマサ、万字和ヒゲタ都在关东设厂。浓口酱油可用来炖煮肉类、做酱汁、佐海鲜和刺身等等,用途很广。
浓口和淡口的区分是在酱油的颜色上。浓口酱油的颜色比较深,应用也比较广泛,几乎所有菜肴和酱汁里都需要。所以现在浓口酱油也成为酱油的最主要品种。
淡口酱油
淡口酱油由兵库县的龙野出产,颜色比浓口淡,这是因为其酿制材料除了大豆和小麦外,还加入了白米。淡口酱油是日本关西京料理的必须品,他们用淡口酱油煮鱼汤、蔬菜和豆腐等素食类菜肴。
淡口酱油颜色比较浅,味道比较重,一般放在不改变原料和酱汁颜色的菜肴里。一般应用比较少。一般在日本料理里只有少量的酱汁是用淡口酱油的。(土佐醋 厚蛋烧 茶碗蒸蛋一般都是用淡口的)但是没有淡口酱油的情况下,全部可以用浓口酱油代替的。
白酱油
白酱油在日本属于稀少产品,只有爱知县少量生产。日本酱油的颜色不同是因为大豆和小麦的比例、发酵时间和温度不同而造成的。白酱油的大豆和小麦的比例虽然和浓口酱油一样,都是按1:1的比例混合,但酿造前,大豆先经过了去衣(去除大豆的薄表皮),小麦也磨除表皮再制造,而且发酵时间只有3个月,因此才有了白酱油。白酱油的特点是完全不影响食材的色泽,又有酱油的味道。白酱油可用来煎蛋、蒸饭、制作清汤等。
再仕込酱油
再仕込酱油制作时是用酱油代塩水再酿1次,因此颜色才会更深味道更甜。再仕込酱油也被称为“二段仕込”或“甘露酱油”,因为成本高、产量低,在日本酱油的总产量中只占1%左右,非常珍贵,一般用于高级刺身或做汁使用。
溜酱油
制作溜酱油的材料中没有小麦,百分百纯大豆酿造而成,因此味道非常香,是所有日本酱油里味道最鲜、颜色最深的酱油。溜酱油味道甜,用途有照烧汁、鳗汁、煎饼和佐寿司、刺身等等。
想了解和学习正宗陕西小吃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18109282056,来自西安唯典陕西小吃培训的小编会不定期的发表一些陕西传统小吃的做法技巧或者简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西安唯典学小吃哟,小编以前也有很多文章介绍过各种小吃技术、配方、设备、文化、历史的!